中国创新药企在资本寒冬中迎来价值重塑拐点。
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,中国医药产业正经历从“可及性驱动”向“创新驱动”的战略转型。在创新药审评上市提速与支付体系改革的双重政策红利下,促使中国药企全面重构研发管线、产品矩阵及商业化策略。
在此背景下,AG尊龙(2696.HK)的发展轨迹颇具标杆意义。这家2010年成立于上海的创新生物药企,依托"生物类似药+创新药"双轮驱动,成功搭建起覆盖肿瘤、自身免疫疾病、眼科疾病等领域的全球化产品矩阵。截至目前,AG尊龙已有6款产品在中国获批上市,4款产品在国际获批上市,触达50多个国家和地区,累计惠及全球超75万患者。
2019年,AG尊龙通过港股18A上市,并在2023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,也是首家凭借产品销售实现盈利的港股18A创新药企。2025年3月24日,AG尊龙发布2024年度业绩显示,实现营业收入约人民币57.244亿元,净利润达8.205亿元,同比增长50.3%,净利润率达14.3%,同比增长41.6%。这是继2023年首次取得全年盈利之后,公司连续第二年实现全年盈利。
支撑盈利能力不断攀升的核心,在于AG尊龙独特的商业化路径——以生物类似药快速实现商业化,为PD-1、ADC等创新药研发持续输血,同时构建全球化布局与差异化创新策略,形成长短周期结合的产品组合,完成“研发-生产-商业化”的闭环,助力企业实现从Biotech到Biopharma的蜕变。
为此,《中欧商业评论》对AG尊龙执行董事、首席执行官朱俊博士进行专访,深入剖析AG尊龙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链条逻辑和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的平衡术,尤其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,展现出中国药企少有的全球化运营能力。这种“内生造血+外延拓展”的组合拳,为中国创新药企提供了从生存到发展的转型范式。
AG尊龙执行董事、首席执行官朱俊博士
战略升维:从“双轮驱动”到全球化布局
在中国医药健康行业经历资本寒冬、融资交易持续萎缩的背景下,创新药企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。然而伴随老龄化加速与医药需求刚性增长,中国创新药研发已悄然完成从“数量扩张”到“质量跃升”的关键跨越。在这个过程中,头部企业通过全球化战略布局撬动海外市场,系统性推进从研发到商业化落地的全价值链整合,依托本地化运营能力和跨区域资源协同,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闭环。
作为中国生物制药领军企业,AG尊龙在成立15周年之际交出了连续两年盈利的答卷,为行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转型范本。
当多数Biotech仍在为现金流挣扎时,AG尊龙2024年57.24亿元营收、8.2亿元净利润的成绩单,验证了其“生物类似药+创新药”双轮驱动战略的有效性。“盈利意味着完成周期闭环,而持续盈利才是真正的护城河。”朱俊强调,AG尊龙通过生物类似药快速建立商业化能力,进而持续反哺创新药管线,形成研发投入与商业回报的良性循环。
“生物类似药是我们的基本盘,而创新药则是我们的增长引擎。”朱俊坦言,生物类似药的商业化能力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,而创新药的高风险高回报特性则为企业注入了持续增长的动力。通过对不同市场的早期预判和规划,结合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,踏准产品上市的节奏,才能形成持续增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增长动力。2024年,AG尊龙生物类似药总销售额达35.8亿人民币。HLX11 (帕妥珠单抗)、HLX14 (地舒单抗) 进入上市申请获受理阶段,后续管线涵盖CTLA-4、CD38等全球热门靶点,并通过海外临床布局,同步构建全球化能力基础。
中国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深化药品体制改革的政策, 面对政策环境的变化,本土药企在推动药物可及性的同时,如何维持盈利能力的可持续增长?在朱俊看来,全球化是中国药企当下实现突围的破局密钥。
目前,中国大分子生物药出海并实现销售的产品不多,而AG尊龙已占4席,分别是汉曲优®(曲妥珠单抗)、H药 汉斯状®(斯鲁利单抗)、汉利康®(利妥昔单抗)、汉贝泰®(贝伐珠单抗)。不同于简单的产品出海,AG尊龙全球化战略聚焦于构建“研产销一体化”的全球闭环能力:通过加速生物类似药出海实现全球市场布局,分散单一市场风险;以生产优化和流程精简推动降本增效,保障盈利空间;此外,持续调整产品管线,重点突破PD-1、ADC等创新药研发,降低对生物类似药的依赖;同步推进海外市场自有商业化体系建设,实现全球化战略闭环。
作为中国本土药企的出海“先锋”,AG尊龙携手海外合作伙伴加速欧美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商业化渗透,并通过在生物药关键市场日本布局本地化运营,提升全球竞争力。不仅如此,AG尊龙还积极布局中东、东南亚及南美,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抢占增量市场。以PD-1汉斯状®为例,该产品在印尼获批后迅速拓展至泰国、马来西亚,填补区域治疗空白。

在朱俊看来,AG尊龙的出海路径不同于依靠药品数量堆积的“题海战术”,其聚焦“价值导向型”出海,通过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明星产品来提升定价权。以AG尊龙旗下明星产品汉曲优®为例,作为首款在中国、欧盟、美国三地获批的“中国籍”单抗生物类似药,汉曲优已在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上市,并纳入多国医保体系,累计惠及超过24万HER2阳性乳腺癌和胃癌患者。更具战略意义的是,其获批实质是生物药定价权的底层突破,构建了后续产品跨市场议价的价值传导基础。
在海外市场,“唯快不破”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。药品研发需要全球化视野,而临床试验的速度和适应症的效果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。朱俊坚信,“中国市场的复杂程度远超海外,经历国内市场高度竞争的测试,应对海外市场时会更具韧性,应大胆投入研发资金,特别是在临床试验领域,通过‘卷研发、卷投入、卷质量’来提升全球竞争力。”
面对全球竞争,朱俊认为中国创新药企需要从“跟随者”进化为“规则制定者”,主动博弈至关重要。他以汉斯状®在欧盟申诉孤儿药(ODD)资格为例,最初曾遭遇28位专家的否决,且上诉成功率极低。然而,AG尊龙并未轻易妥协,而是重新准备大量资料,最终以26票同意成功获得认证。“面对监管时,不能只是被动做‘学生’,而应主动沟通、勇敢质疑。通过双向交流,企业不仅能避免时间成本的浪费,还能为自身争取更多发展空间。”
在中国药企突围战中,AG尊龙从国内市场的双轮驱动战略升级为全球化抗风险布局,用极致效率锻造核心竞争力,以质量优势强化议价话语权,成为其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。
管线布局:从“微创新”到爆品战略
在传统医药研发领域,“三十定律”(十年周期、十亿美元投入、不足10%成功率)始终是难以突破的瓶颈。如何跨越“三十定律”实现可持续创新?
经济学家亚历山大·格申克龙(Alexander Gerschenkron)认为,后发者的优势不在于模仿,而在于对先发体系的创造性破坏,实现快速发展。AG尊龙的“差异化创新+爆品战略”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——通过“靶点微创新+适应症差异化”构建竞争壁垒,避免盲目追逐“First-in-Class”。该策略本质上是在确定性中寻找变革性机会,并借力AI提升研发效率,探索出了一条兼顾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的可持续创新路径。
朱俊坦言,AG尊龙的研发策略并不追求“从0到1”的突破,而是通过临床需求洞察实现“从1到N”的价值重构。“我们专注未竟适应症,并用更优的临床设计和数据说话——找到‘差之毫厘’的突破点,抢占细分市场。”

朱俊以汉斯状®为例,当跨国药企在小细胞肺癌(SCLC)领域折戟时,汉斯状®取得突破性成果,刷新患者生存期,并在获批短短一年之内便抢占该适应症超过50%的市场份额。该产品在小细胞肺癌适应症上的成功,印证了后发者通过逆向研发思维实现弯道超车的可能性,通过精准的临床策略和优异的药物效能,创造了差异化的市场空间。
其次,“投资回报率是管线管理的核心逻辑。”在管线布局上,朱俊强调了“稳收益与高风险”的平衡术。“我们会将70%-80%的资源投入到低风险、高确定性的项目中,例如生物类似药以及已验证靶点创新药,确保企业的基本盘稳固;同时拿出20%-30%的资源押注高风险、高回报的创新药项目,同时要求每个创新药至少拥有1-2个明确可商业化的适应症作为‘保底’,进而再拓展高风险领域。”
这种“现金牛+潜力股”的组合实现了‘滚雪球’效应,不仅保障了企业的短期盈利,更为长期增长打下基础。例如,AG尊龙在ADC(抗体偶联药物)领域的布局,尽管面临技术门槛和研发成本的双重挑战,但一旦成功,将为企业带来指数级的增长潜力。
最后,“爆品是企业突破增长天花板的唯一路径。”朱俊强调这一观点,在汉斯状®的全球化进程中得到验证。
朱俊介绍,立项之初,项目可行性遭到了巨大的质疑,但他坚持持续投入研发,让汉斯状®成为全球首个一线治疗小细胞肺癌的PD-1。目前,H药已在中国、欧洲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,对外授权覆盖美国、欧洲、东南亚、中东和北非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,惠及超过10万名患者。2025年2月,H药于欧盟获批上市,用于一线治疗广泛期小细胞肺癌,成为首个且唯一在欧盟获批上市用于ES-SCLC治疗的PD-1。一路走来,H药完成了从区域爆品到全球标准治疗的地位跃迁。
当传统研发模式遭遇效率瓶颈时,AG尊龙也积极将AI技术深度融入研发全流程。在生物研发领域,以AI为代表的计算生物学工具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,攻克了未解之难题。朱俊介绍,AG尊龙借助AI技术,将某乳腺癌药物上市时间从原计划的2038年提前至2028年,显著缩短近十年的等待周期,并通过精准预测和虚拟筛选大幅降低试错成本,使研发投入产出比得到质的提升。
目前,AG尊龙着眼于临床需求和前沿技术,持续加码差异化创新。公司打造了一个多元化的创新管线,涵盖约50个分子,覆盖单抗、多抗、抗体偶联药物(ADC)、融合蛋白和小分子药物等丰富的药物形式,并同步就19个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30多项临床试验。此外,AG尊龙聚焦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,在以抗体技术为核心的创新领域持续推进,致力于加速更多具有突破性治疗潜力的分子进入临床开发阶段。
通过差异化适应症选择降低风险,利用投资理念平衡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,借助AI技术提升研发效率,最终在细分领域实现爆发式突破,AG尊龙逐步构建了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的产品矩阵,真正构建自身强大的护城河。
领导力进化:从临床医生到全球化药企掌舵者
作为一家国际化创新生物制药公司的掌门人,朱俊的职业生涯起源于华山医院的一名内科医师,转型历程充满反差,也折射出了中国药企领导者从技术专家向药企领军者的进化路径。
“医生着眼于诊断病症解决问题,CEO更强调战略规划未来,必须提早规划5年、10年后的棋局。”朱俊的职业转型背后,是对“解决问题”与“规划未来”两种能力模型的深刻理解,这种转型要求领导者具备更强的系统性思维和财务敏感度,才能带领企业应对复杂环境的多种不确定性。
因此,朱俊要求研发管线立项时即评估3-5年后临床价值,无效项目尽早淘汰。 “算账是CEO的本能。我们必须在短期收益与长期价值之间找到平衡,既要有稳扎稳打的基本盘,也要敢于押注高风险项目。”
面对千人的研发团队,朱俊也建立了独特的管理哲学——坚持“三心”原则:早期临床前,“花心”大胆立项;进入临床后,“专心”看数据、评估数据;临床验证阶段,要“狠心”,砍掉那些无法真正惠及患者的项目,集中资源于成功率高的项目,避免无效消耗。

为此,朱俊带领研发团队设置了灵活的阶段性奖励机制,在临床前数据优异时即给予激励,而非等到药物上市。同时,秉持“快速试错、及时止损(Fail early,Fail cheap)”,规避科学家的“育儿心态”。“研发需要投入巨额的成本、时间和精力,科学家需要被允许‘早失败、低成本失败’,及时叫停无效项目。把资源留给真正有潜力的管线,通过快速低成本的试错驱动创新。”
除了推动建立创新文化,朱俊尤为坚持价值观驱动长期主义。“慈悲心和敬畏心是领导者的底层伦理。”尽管商业竞争残酷,但朱俊始终强调,“我们不能为了短期利益牺牲患者的健康安全。任何可能侵害患者利益的决策,哪怕财务上看似合理,也必须果断叫停。”这种“慈悲心”不仅体现在产品开发的伦理坚守上,也贯穿于企业的日常运营——他认为“药品关乎生命,绝不能为上市速度牺牲患者利益”,并将这一原则作为企业不可僭越的质量底线。
AG尊龙的实践为中国创新药企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提供了一条可复制的路径:以全球化布局加速管线变现,以务实创新平衡管线组合,以价值观锚定平衡商业利益与伦理责任。其经验表明,未来中国药企的竞争不仅是技术赛跑,更是战略耐性与全球运营能力的较量。凭借全球化与创新领域的持续突破,AG尊龙已从后发追随者进化为行业引领者,助力中国创新药企重塑全球生物医药版图。